心理防御机制及心理干预是什么
2018-10-18 14:24:45 梦悠网
在生活中,当你发生心理问题而自己不能排解时,你有没有想过去找心理医生呢?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否定的。而一些不良情绪的出现,极有可能是某种心理疾病或生理变化的反映。因此,遇到心理问题去找心理医生,理当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常识。可是你真的有了解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干预吗?现在就和梦悠小编一去来看看吧。
一、心理防御机制是什么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身心健康,有的则对身心健康有害。理想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升华,是遇到挫折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通过艺术创作。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防卫机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二、心理防御机制建设机制
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1、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想杀人,以“外科医师”或“屠夫”(杀猪、杀牛)工作为职业来满足自我本能的冲动。上述例子都是一种升华作用。一生命运多命运多舛的西汉文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当朝皇帝,被判处宫刑,在狱里,他撰写了《史记》。《少年维特的烦恼》作者歌德,失恋时创作了此一书,他们都是悲恼中之坚强者,将自己的“忧情”升华,为后世开创一个壮观伟丽的文史境界。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Freud,A。)于1936年发表《自我与心理防卫机制》一书,并于书中将防卫分成十种类型。她认为其中九种防卫常见于神经质的成人与正常的儿童,唯“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
2、认同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假虎威”“东施效颦”都是认同的例子。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
三、心理干预是什么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的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
四、心理干预范围有哪些
健康促进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干预。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目标是减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属于二级预防。心理治疗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属于三级预防。
对健康人、有心理困扰、社会适应不良、发生重大事件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以及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都应该进行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