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2018-04-03 15:01:25 梦悠网
很多人的原生家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各种的障碍。很多人都因此怪罪原生家庭,但是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不利的。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并且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一起跟
梦悠情感
小编去了解一下原生家庭。
1.原生家庭的影响力有多大?
《钢琴教师》是一个和“原生家庭”关系密切的故事。片中,艾丽卡的妈妈控制欲极强,即便艾丽卡已经40岁了,依旧会设置门禁、强搜包包、掌管她的工资。
艾丽卡忍无可忍,最后和母亲打了起来。
等情绪平和下来后,艾丽卡还会向母亲道歉,这里也是艾丽卡被母亲控制后形成的一种交流模式。
她妈妈塑造了一个40岁都没有自由的女子,没有男友的女人,缺乏关爱,对性极度渴望的女人。
因为母亲的高压线一般的控制,最终女主角艾丽卡走向了人生悲剧。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很大很重,它不仅创造了我们所在的世界,还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所以当艾丽卡喜欢男主人公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关爱,而是控制男孩子的行为,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当对方没有这样做的时候,她就用暴力刺痛他,用让对方不舒服的方式对待他,艾丽卡以为这就是爱,因为她母亲就是这样表达爱的。
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这样一种理论,说“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他的宿命”,电影中的艾丽卡可能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2.家庭即宿命?
2008年初,豆瓣网友建立了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如今小组成员已经超过12万人。
网友们对父母、家庭、亲情的认识逐渐不再屈从于传统的孝道文化,更多地反思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从小组初建至今已近十年,“原生家庭”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如今甚至可以与星座、血型等一样成为茶余饭后谈话中的典型标签。
“因为我的父母xx,所以我xx”,“我的原生家庭有问题,我不能xx”,“我在原生家庭里受到创伤,我变得xx”...这样的归因方式,我们耳熟能详。
从生物学的角度和心理学(依恋理论)的角度证实,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却无法束缚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承认我们童年的不幸,认识到我们原来生活的局限性,感受我们身边的每一份细微的爱与善,是降低家庭对我们影响的第一步。
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过一辈子,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回归现在和展望未来。
3.命运发给你的牌,只能尽量去打好它!
大多数人对“原生家庭”有误解,认为“我知道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心理啊,但那已经过去了,我也没办法改变了”。
但事实上,就像我们身上的伤口一样,只有先看到它,才能去治疗它、挽救它。
当你懂得并且接受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相当于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同样,当你开始学着去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学会重新去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你足够的爱,那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爱;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你足够的钱,那就自己努力去赚更多的钱;如果原生家庭让你经常自卑,那就自己鼓励自己去越来越自信。
东野圭吾在它的《时生》这本书中,谈到了对于原生家庭的解释,他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也只能是尽量打好它”。
梦悠情感 小编认为:所谓成长,不就是一点点用自己好,去弥补之前的不好,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从前那些缺失的爱,打好自己手里的那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