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焦虑 探究了焦虑的由来
2022-06-22 16:47:57 梦悠网
焦虑不是虚伪,焦虑不是软弱,常常焦虑的人,什么是特质焦虑?心中有自己的美好世界,世界上有大巨人,也有小人国。
这篇文章是献给像我这样容易陷入焦虑的读者的(当然,现在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多,但我还是愿意称你为我的读者)。俗话说,只有研究它,我们才能真正克服它。所以,发这篇文章,做一个简单的研究。
一、定义焦虑。
在心理学中,焦虑的定义因派别而异。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来源与自我、自我、超我之间的不平衡。
2)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一种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况,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后,会再次引起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认知心理学学派。他们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的中介,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与危险相关的认知,就会引发焦虑。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他会感到害怕,但如果他在动物园的笼子里看到一只老虎,他就不会害怕。
二、自我本我超我。
因为作者一直对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词感兴趣,所以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即三我的创始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我遵循幸福原则,即不考虑所有实际道德因素,追求自己的需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满足现实的要求,满足自我的需要;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即根据道德对人的要求加以限制;
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出现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
举个最流行的例子,我想吃100个白面馒头。如果我不吃,我会不开心。这是我的动力。我想吃100个白面馒头,但是我的肚子会破,所以我不吃。这是自我约束。我想吃100个白面馒头,但是别人会骂我的饭桶。我很丢脸,所以我不会吃。这是我的约束。
然后发现了焦虑的原因: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这三个原则相互冲突,会导致多少种焦虑?
由于我是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人士,我介绍了二进制相关知识,做了更好的解释。
将每个原则分为两个状态,并将这两个状态分别给出一个代码。例如,如果幸福原则的代码为1,非幸福原则的代码为0,这三个原则将产生八个原因(这一分析没有正式确认)。作者认为应该是这样。如果有错误,请纠正)
这样,上面吃白面馒头的例子,引起我焦虑的原因有:
1)不吃不开心,吃了撑肚子,好焦虑。
2)不吃不开心,吃了被骂,好焦虑。
3)我想养胃,但是我不想吃,好焦虑。
4)我想撑肚子,但不想被骂,好焦虑。
分析到这一点,突然对自己为什么会遇到事情,分析不彻底,经常陷入焦虑状态找到合理的答案。
三、那你为什么不着急?
有些读者朋友会说,为什么我不着急?我不快乐,不现实,不道德?
非也。
也许你不会经常感到焦虑,但绝对有焦虑。
换句话说,焦虑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不同的类型,Catle将其分为状态焦虑和特征焦虑。状态焦虑持续时间短,是一种可以迅速消失的短期情绪状态;特征性焦虑是一种多方面的人格特征,包括当压力来临时,如社会、个人和生活时的人格倾向。
每个人都是焦虑的人,何必为难自己。
这样看来,我属于那种特质焦虑的人。
四、对焦虑的原因刨根问底。
我从几个我感兴趣的话题去查询信息,发现了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导致对人的依恋类型。
2)父母冲突。
看到第一个话题没有让我想起最后一条推文写道,我是一个偏依赖型人格的人,这里,会给出更详细的分析。
1)对人的依恋。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依恋可以分为儿童依恋和成人依恋。
根据Bowlby的说法,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者在互动和照顾中形成的对随后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纽带。
依恋行为最早形成于婴儿期,是婴儿与照顾者(主要是母亲)在互动中形成的亲密的社会联系,即婴儿通过拥抱、抚摸、对视甚至简单的情感交流与照顾者形成的亲密关系。什么是特质焦虑?这种亲密关系(依恋)对婴儿生命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儿童社会关系的开端,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