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心理特点,父母更应该关注留学生心理需求
2018-09-30 19:56:17 梦悠网
孩子出门在外甚至远在异国,和父母牵挂着孩子,而对于孩子来说报喜不报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吗和报喜不报忧心理特点是什么呢。
一、报喜不报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吗
S虽然留学了好几年,但是学习生活上的大小决定几乎都需要父母的参与,平时说话也是三句话不离“我妈说”。一方面S的家长喜欢事无巨细的询问她在外生活的点滴,甚至想要远程遥控她的生活;另一方面S自己也没有能力脱离父母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困难,每当在现实中受挫就会躲进父母的庇护中。这样的关系表面就看起来就很和谐,S也会以为和父母无话不说是亲密的表现,但事实上这是缺乏独立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报喜不报忧”是一种长大的表现,因为只和父母说喜不说忧不仅仅需要生活上的独立,和更需要情感和精神上的独立。因为不报忧说明你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与其是让自己的问题和情绪影响他人,不如选择来自己扛起所有的责任,你就想办法解决问题和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报喜不报忧心理特点,父母更应该关注留学生心理需求
因为对于留学生来说我们和家长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中,很多时候自己在国外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家长理解不了,和就算解释也无法获得家长的一个感同身受,反而可能换来不明的评价、说教、和指责。很多留学生并不喜欢和父母多聊自己的生活。“报喜不报忧”可能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让家长只听到他们想知道的内容。心理问题还是就会被各种外因诱发出来。
有些留学生在国内的生活中就一直掩盖心理问题和努力扮演好孩子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学时期本来就有青春期的一个成长困惑,在出国前或出国后由于(学习、交际、高额消费等)压力问题,突然爆发表现为:与父母为一点小事而激烈地争吵或者向上文的大鹏那样态度大变。
再例如某位女同学计划从国内到国外的学校的路程,她宁愿大费周折地转汽车和转火车……为的是缩短坐飞车的里程,父母是非常不能理解而大吵起来,这时她就才把自己多年的强迫症说出来。
父母有“三考”--孩子日常生活是“小考”,出现突发事件是大考,孩子每个重要成长阶段是父母的阶段考。面对就留学生出国前后大转变,可以是从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及关注孩子感受和尊重孩子想法和选择,切忌指责和“讲道理”。面对要在留学生与父母在沟通上的三沟要积极应对,父母可以尝试去学习孩子比较常用的交流软件,和孩子互动要“跟上潮流”,除了其关注留学生成绩还可以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交友状况和兴趣爱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