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2018-07-11 14:50:13 梦悠网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开会时只能同意或反对别人的意见,却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或者默不作声地从头到尾,完全没有存在感;出现一些新闻热点时,不经思考就人云亦云,跟着转发刷屏,却被各种反转再反转的观点打脸……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系统地建立、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行成独立人格。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竞争力,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意见,既无法得到他人的信赖,也不会有影响力,更无法达到任何效果。深层次来看,一个逻辑思考不足的人,给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高。
日本作家狩野未希在《哈佛大学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根据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则和批判性思考,提出了为意见找根据、区分事实和意见等建立属于自己意见的几个步骤,告诉我们如何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
因此,在面对问题和搜集信息时,不要停留于可能是事实,也不要在没有深入了解时就急于做决定,首先想清楚,自己究竟理解了多少?
狩野未希指出,一个自我意见建立的正确步骤应该是:
一、确认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程度;
二、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继续做一些调查或提问,并付诸行动;
三、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思考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果理解程度不够,我们就很容易停留于表面,不去深入探究事件的真实性,不经考究就下结论或发表意见。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呢?
一、用对5岁小孩的方式说明
爱因斯坦说,如不能用浅显的话来解释,就不能说你已经充分理解。试着把你理解的信息,说明得连5岁的小孩子也能够听得懂,才是真正的理解。
二、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
重点在于把脑中的各种杂念写下来,就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试着逐一检查已理解的部分,每一项真的都正确吗?
三、用5W1H反驳
这也是最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看自己能否回答出“谁”“做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怎么做”“对谁做”“多少钱”等问题,根据场景改变提问内容。
四、区分“事实”和“意见”
“事实”是以某种形式显示证据的事物,例如“地球是圆的”的证明。意见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想法,例如“地球比任何行星都美”。
在检查自己对所获得信息是否真正理解之后,切实举出“不理解的部分”是什么,并为了消除不理解的部分,找方法查资料。最后,深入理解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养成实际提问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独自思考,一方面,如果只是建立了完整的意见,但是无法清晰明了地表达,就无法说服别人采纳你的意见,你需要用独立人格来说服他人。另一方面,学会倾听不同观点或者是反对意见,可以获得补充,完善自身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不要觉得“也许我想的是错的”,即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不能认为“自己没用”。
我们思考,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不轻信盲从,而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而这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