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
2022-04-18 16:57:00 梦悠网
主观性是人们对环境事物、他人和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认知和态度。客观性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包括人本身的属性,以及人的主观思想和意志本身的属性。主观性是人们对一切的认知、概念和态度。客观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包括人类的精神意识、思想、思想和意志。
主观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的自我意识、反思、反思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样,逻辑就会自洽和封闭。
打破人类的绝对特殊地位,打破精神现象的绝对特殊地位,打破认知和认识论的绝对特殊地位,承认主观本身的客观性,承认精神现象是一种先进的物质现象,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理论,完全的唯物主义理论。
如果判断或观点完全基于个人独特的视角,那么这种判断通常被称为主观的。因为这种观点非常狭隘,可能不考虑所有的事实,也可能不超出个人的视角。如果判断涵盖了所有相关数据,放弃了个人偏见,你可以与他人达成共识,可以说这种判断是客观的。因为这种判断是基于事实的,超出了个人的视角。可以看出,主观性来自主体的思想意识,而客观性则是独立于或超越主体的。
在哲学的许多领域,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分非常重要,如伦理道德判断、艺术审美判断等。
一些哲学家认为,所谓的客观性只是一群主体的共同信念;有些人认为客观性必须独立或不同于主观性;有些人认为,一群主体的共同信念可能不是客观真理,但在实践中发挥了客观真理的作用,是互动主体的真理。那么,真的有客观的知识吗?即使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局限于受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人类的角度。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必须基于现有的价值和信仰,这被称为解释循环。根据尼采的视角主义,所有的知识都应该从特定的角度开始,所以没有客观性。但尼采认为,主观性和客观性应该被视为两个极端,一个是纯粹的主观性——完全基于主体的个人观点,另一个是从未实现的客观性——完全独立于特定视角的知识。在这两端之间,不同的知识可以被定位为不同的位置。也许知识永远不会绝对客观,主观性永远不会完全根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更客观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