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社会知觉的偏差有哪些
2018-10-11 15:24:40 梦悠网
社会知觉的偏差这部分知识和考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相关,也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的一个常考的考点,部分地市经常以案例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因此建议各位考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点的时候结合各种生活实际的案例来理解记忆。梦悠情感小编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社会知觉的偏差及常见的知觉偏差有哪些。
一、常见的社会知觉的偏差有哪些
1、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考生对于社会刻板印象简单的理解就是从群体到个人(群体→个人),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2、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简而言之晕轮效应就是从个体的某一方面去推断个体的其他方面也与这一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个人→个人)。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例如面试的第一印象会影响面试者在面试官中的总体印象就属于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近效应。例如提起明星袁立你能想到的就是最近她和浙江卫视闹得沸沸扬扬的“道歉门”事件,而对于她以往经常做慈善帮助尘肺病人的事不知晓。
5、投射效应
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二、知觉偏差的要表现
1、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的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也称宽大效应)
2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的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3、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如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
4、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例如,吸烟者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中烟民多与非烟民。
5、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情中的作用的倾向,例如,夫妻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用的事情更多。至于四种还是六种,乃至更多种的说法,不同教材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