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研究内容及作者简介
2018-10-22 10:29:24 梦悠网
《犯罪心理研究》是2010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玫瑾。本书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一、犯罪心理研究内容简介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当人们每天打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看新闻时,经常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街面上的抢劫,住宅内的侵害,滥杀无辜,还有弑亲案件……每当人们听到或看到这类案件报道时都会出现相似的疑问:作案人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学科。
二、犯罪心理研究作者简介
李玫瑾,1958年生,祖籍上海。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执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家庭暴力研究等。
学习心理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成果,在其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不足之处,它们制约着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在教育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学习心理研究心得
1、学习心理研究对教育实际关注不够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大多课题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际,这使学习心理研究长期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局面,而难以切实地解决一些教育实际问题。尽管现代认知理论提倡学习的应用研究,但很多研究成果仍然与教育实际具有较大差距,难以真正地为教育实际服务。
2、学习心理研究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学习心理研究所形成的两大理论范式——联结论和认知观可以通过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来共同解决一些学习问题,但这两种理论表现出更多的对立和不相融之处,如前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实现的,而后者则认为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这些观点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前提,难以融合或取而代之。这表明,学习心理的研究还处于库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还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