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多数据了哦~
挽回爱情 恋爱技巧 经营婚姻 婚姻指导 变心出轨 婚姻问题 媒体推荐 交友 爱情问题 分手复合 姻缘算命 美妆健康 心理百科
健康 职场 性格 人际社交 家庭关系 自我觉察 教育 婚恋 症状 人群 科普 测试
心理咨询> 性格> 性格影响

你所谓的善良,可笑至极

在大学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存在着奸诈虚伪,也存在着冷漠无情,那些发自本心的善良越来越成为稀缺的东西。善良,很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不辜负那个最初的自己。可是,他们口中的“老好人”又活成了什么模样,那些他们所谓的善良,难道不可笑至极吗?跟梦悠情感小编一起来看看这所谓的善良吧。

一、你所谓的善良,可笑至极

在每个人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内心有个界限与标准。周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脾性与性格完全不同,你根本无法透视他们的本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当然谁也没有过多的力气去深度探查另一个人的本心,除非,你和他有着不一样的关系,让你有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去探寻他的生活以及 一切。

见到过不少善良的灵魂被披上了“老好人”的外衣,看起来像是一种至高的荣誉,至少是所有人对自己的认同,认同自己的善良。如果在以前,有人对我说,“你好善良啊”,我肯定会很开心,并且因为他们的认可和赞美十分乐意去与他们做朋友,如果在今天,如果再有人对我说,“哎,你那么善良啊”,说不准我就会给他一拳再反问一句,“现在你还感觉我还善良吗?”

“善良”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敏感,明明这么美好的赞美为何会失去它原本的味道?举几个在其他地方或者在身边发生的小例子吧,那些所谓的善良,真的可笑至极。

如果你一点脾气都没有,是个完完全全纯纯粹粹的老好人,无论别人是嗤之以鼻还是赠之以玫你都坦然接受,一次别人说你好,两次别人说你傻,三次别人说你性格就如此,慢慢的次数多了,身边的人仿佛都习惯了你的善良,知道你不会发火也不会不同意他们的要求,便会肆无忌惮的榨取你的善良。

在很久很久以前,听老师讲过那么一个故事,如果没记错的话,主人公好像是三毛。她在国外留学,在国外的大学舍友里,她永远是那个被安排被吩咐的人,她是最忙的,,忙的却不是自己的事,当终于有一天她爆发了,拿着扫帚在宿舍里一片乱拍,最后还惊动了老师。很奇怪,那一次的爆发后,舍友们再也不对她有很多要求,甚至说话的口气都变得亲和,甚至还帮她去做一些事、

这就是现实啊,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她本性就那么温和,随你怎么吩咐都会满足,终于有一天,她们发现她竟然反抗了,她竟然爆发了,她们反倒对她尊重了,这其实一点都不可笑,这是事实,老好人,你可以善良,对身边的人好,请不要让他们习惯你的好好吗?那样的你,真的很让人心疼。

你所谓的善良,那种纯粹的善良,在大学校园里会那么可笑至极,大学本就复杂,请让你的善良变得有思想好吗?做一个有思想的善良人,你的生命既不会违背本心,也不会辜负自己,更不会变得“老好人”一般。

你所谓的善良,可笑至极

二、表达好可惜的伤感爱情说说语录

有些本应该在一起的人,总是会以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分开,让人感到可惜不已。梦悠情感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好可惜伤感说说,供大家欣赏借鉴!

1、放弃、你说得如此容易。我却要用尽力气去执行。

2、在你准备骗我之前请做好我可能永远不会原谅你的准备.

3、如果你脾气一直很差那只能说明一直有人惯着你

4、爱情之间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有适合不适合

5、那些可以恣意哭笑张扬的子,那些固执地一直仰望天空的子,我们转身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6、到了十字路口,没有人,也没有你

7、最简单的快乐,可惜我回不去了

8、是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还是你把我不当回事了

9、好可惜终于失去你。

10、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三、还有比“可操作性”更重要的

在外面给老师们作报告,结束后一些老师往往对我说:“您讲得很实在,特别有可操作性,拿来就可以用。”我当然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认可,但其实我心里明白,我讲的并不一定有“可操作性”,只是我讲了许多案例和故事,比较具体而已。我作报告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在讲案例时,老师们的神情特别专注,眼睛都在放光;而我稍微讲一些原则或观点——远远还谈不上是多么深刻的“思想”,老师们的表情便明显倦怠,目光也一下暗淡了下来。

为什么有些老师那么喜欢“可操作性”?表面上看,是因为老师们很注重实践,注重方法,注重技巧,但实际上是对理论的忽略和轻视。他们不喜欢听理论,不喜欢听学院派专家的报告,认为“空对空”,认为“从理论到理论”。固然,脱离实际的理论谁都不喜欢,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教育的价值与理念,教育的特点与原则……这些都是体现在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行为中,没有了这些,任何一个教育行为便失去了意义。“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雅思贝尔斯这段关于教育的话是很抽象,但它让我们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把孩子引向何方。这些“形而上”的教育论述,毫无“可操作性”可言,但它们是教育的灵魂。

何况,即使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我以及任何一位老师的做法和经验,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近年来,我们谈“教育的个性”谈得够多的了,可是一到具体的做法,我们却忘记了“教育的个性”,而企图将别人的做法“拿来就用”。想想,每个地区的文化环境不一样,每个学校的校情不一样,每个班的特点不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每个老师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等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在具体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的“操作”上都一样呢?从八十年代起,全国教师都在学魏书生,可到现在为止,中国并未因此而出现千千万万个魏书生,而依然也只有一个魏书生。记得多年前,魏书生老师在北师大作报告时,谈到任何一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举到他刚刚上的语文课:“同样一堂课,我有我的上法,李镇西有李镇西的上法,上出个性来就是最好的课。”

我三十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真正有效的教育具有不可复制性。不但不可复制别人,也不可复制自己。无论我转化过多么顽劣的学生,其经验完全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复在我以后遇到的新的“后进生”身上。每一个顽童都是唯一的,教育理念可以相通,但具体的技巧方法永远是一次性的。同样,无论我带过多么成功的班级,面对又一届新生,我不可能把上届的做法原封不动套用过来,因为一切都是和昨天不一样——不光是学生变了,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和学生所面临的时代也不同了。因此一切都应该是新的,我的教育方法也只能因“人”而异,与“时”俱进。

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可是,这样的“荒谬”至今还在不少老师那里绵绵不绝地重复着,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深深的遗憾。

上一篇:本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本心 下一篇: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是什么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导师
李秋菊 婚姻家庭督导私教
李秋菊
团队心理咨询督导师
婚姻修复
情感提升
脱单
4.7
收到4341感谢
立即微信咨询
蔡惠生 明星心理咨询督导师
蔡惠生
明星心理咨询督导师
婚姻修复
关系维护
内在提升
4.7
收到2796感谢
立即微信咨询
1分钟提问,专业咨询师在线解答
1
添加微信
持证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私密咨询·专业人工质检
2
接入咨询师
24小时内通过好友,说明您的情感困惑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定制专属私密的情感解决方案
立即微信咨询

热门文章

您可能需要

quexing0601

您可能需要

在线课堂 找专家 免费情感分析
微信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