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该如何阻止虐童悲剧的重演?
2017-12-05 14:40:17 梦悠网
近段时间关于携程亲子园和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的曝光,使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师德问题又一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愤慨和谴责之外,更值得我们追问和反思的是,该如何阻止虐童悲剧的重演呢?产生虐童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幼儿园缺乏监管;某些企业利益至上;部分教师缺乏道德良知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应该追问这样一些问题:
一、师资配套不合格的亲子园和幼儿园如何被审批通过并长期运营的?
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审批程序第九条指出“举办幼儿园应当具有符合下列条件的保育、幼儿教育、医务和其他工作人员: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
那不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如何在审核中变为合格的?幼儿园运营这么长时间又为何没有被发现呢?这期间的原因想必大家也清楚,因此,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办教育,遵循教育规律的资质审查非常关键。
二、为何虐童悲剧不断重演?
从拎耳朵将小孩提起到掌掴幼儿,从针扎幼童到摔瘫童女,从喂食药片到性虐待,还有多少虐童事件未被曝光!虐童现象早已有之,却并未引起重视。
为何不重视呢?没有实际措施的重视也折射出整个民族的一个“儿童观”问题。“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传统儿童观根深蒂固,社会普遍忽视儿童,虐童现象早已有之,为何对虐童者惩罚的专门法律却一直没有出台?
三、不合格的幼儿教师为何能被雇佣?
原因无非是:
1.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低,将幼儿教师等同于保姆;
2.学前教育资源匮乏,民办园盲目扩充,合格幼儿教师数量紧缺。
这些原因又进一步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化程度低,幼儿教师专业地位差的问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幼儿教师的,如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医生。
当然,是不是有教师资格证就是合格幼儿教师呢?媒体报道说实施虐童的教师都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无证上岗,这是一种责任的推托,无证上岗是监管不力的问题。当然,无证幼儿教师发生虐童的几率会比较高,但即使是有证的教师也会出现虐童现象。
这里面就有一个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涉及到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部分人关注要让教师持证上岗,关注对幼儿教育的监管问题,我觉得持证上岗和监管应该是基本常识问题。而忽视评价体系对幼儿教师造成的职业压力,这又反应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目无儿童现象,不实施“儿童本位”的教育现象。目前对幼儿教师的评价是非儿童中心,儿童视角的。当评价更多与写论文、获奖等挂钩就显然无法将关爱幼儿作为重点。
四、为何我们的家长无法最早获知孩子被虐的信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但在实际运行中,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家长缺乏对幼儿教育评价的参与,甚至根本无法参与。因为优质教育的不均衡,家长在教育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另外,很多家长匮乏教育知识,更多关注幼儿园教什么、学什么,较少关注幼儿自身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面对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我们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对其斩草除根!
一、要重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建设,成立非政府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
学前教育专业性地位越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就越有保障。要用专业标准常态监管各类托幼机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成立非政府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不同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如美国目前存在多个早期教育评价机构,自主研发评估标准,接受早期教育机构的申请,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评估。澳大利亚有受联邦政府资助的专门负责幼儿教育质量评估的机构——儿童保育认证委员会(The National Childcare Accreditation Council,简称NCAC)。
二、整个社会要关爱儿童。
对儿童的福利是反应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杆。除了政府设立的妇联和关心青少年等官方机构,还要有关心保护儿童的各种民间专业机构,在儿童身心健康受到威胁时有专业机构受理此类问题。如日本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儿童虐待咨询机构,由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了解和处理虐待儿童事件,帮助制定相关解决方案。
三、要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并给幼儿教师减负。
幼儿教师不仅要持证上岗,而且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试,要让幼儿生活在真正的阳关下,幼儿教师自身心理首先应是阳光的。给幼儿教师减负,让幼儿教师有更多时间照顾幼儿,关爱幼儿,而不是忙于布置华而不实的环境和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材料。真正将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导向转变为儿童中心视角。
四、政府应扶持家长学校的开办,让家长真正成为幼儿教育评价的主体。
目前我国的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不能起到参与、沟通和监督的作用,沦为学校政策的“传声筒”、“应声虫”。应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身份主体,改变家长委员会有责无权的现状,从而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国家应扶持家长学校开办,让更多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励构建社区家长学校,把被忽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和学校教育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大环境。
免责声明: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