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2022-04-20 10:35:10 梦悠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经验积累有限。近年来,中小学在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的集中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上,缺乏内在的专业精神;有的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符;有的把心理教育变成单一的德育;有的专注于心理健康咨询或筛查心理障碍学生;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有限的心理教师也转行做其他工作。今后,中小学需要在机制上发展全面完善的心理体系和整体布局,避免这些问题。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已成为时代潮流。
一、构建系统完整的心育工作机制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年度总体规划,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质量评价小组,管理心理健康工作的全过程;发布心理健康工作制度文件,创建决策层、调整层、咨询层、操作层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实施有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校长总负责,副校长具体负责,学术工作办公室、安全部、教科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会成员、心理社区成员、宿舍长、学校保安、医务人员及相关医院、学生家长参与,工作组负责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全面实施;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讨论,为良好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意见。
二、完善认真严谨的摸排机制
学校实行每周报告、每月总结、年度普查全面学生心理状况普查制度,通过问卷调查、活动观察、个人对话、反馈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当前身心状况,梳理疫情、亲子沟通、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习压力、职业发展、青春期等可能引起的普遍性和个性化心理健康问题,准确识别,有针对性地帮助;通过自我评价、评价建立三级心理预警库,及时归档跟踪。
三、加强日常预警防控机制
学校要完善学校、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充分调动班主任、科任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宿舍负责人等力量,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遇到重大变化、重大挫折和明显异常;学校和各年级,有关部门建立定期调度机制,组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成员和心理护理班成员开展师生心理动态研判分析,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形成台账;对于有异常情况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与家长密切沟通,协助专业心理治疗师,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四、建立家校协同创新的干预机制
家校合作是心理危机干预顺利进行的保证。家庭是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处于危机状态,家庭不支持或支持不当,会增加危机事件的风险,直接影响危机干预的效果;根据学生心理危机工作计划,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处理干预措施,科学运用心理预警库,及时发现学生异常情况,提前干预学生异常行为,将家庭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及时通知家长干预计划,并与家长协商任务分工。当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害、毁灭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将及时协助家长送往医院。
五、形成专业机构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心理研究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医疗机构的合作,聘请心理研究人员和临床治疗专家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校园干预、服务及相关医疗援助,充分整合医疗心理服务资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六、加强心理课程建设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每周或每周心理活动课程的主要渠道作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安排科学合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发展认知、管理情绪、调整行为、面对挫折和压力,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建立自助意识。
七、建立积极的心理应用机制
学校应积极心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活动、主题班团队、校长、思想政治、宣传专栏、校园心理期刊等载体,充分发展丰富的德育、智力教育、体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区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仁爱、勇气、感恩等积极心理素质,塑造乐观、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
八、建立场地资金保障机制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和社会筹集资金,中小学心理健康,在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用场所,配备功能齐全、专业适用的办公设施和辅导设备,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规章制度,确保现场科学有效使用。在年度预算中,协调各类资金,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使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科学合理地支付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