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再不能只是“选修课
2022-04-20 10:35:04 梦悠网
中小学心理健康纳入校本课程,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全职心理教师。10月9日发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通知》提出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北京青年报10月10日)。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与其他年龄段相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2020年,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达到24.6%,其中小学抑郁症检出率约为10%,初中抑郁症检出率约为30%,高中抑郁症检出率接近40%。此前,上海市中小学生调查显示,24.39%的中小学生有自杀的念头,25%的孩子有活着胜于死的念头。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了教育机构的视野。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基本设置和管理规范。然而,长期以来,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并不多。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一些学校可有可无的课程,一般由文化教师兼任。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用于处理检查。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的责任。北京发布的通知是贯彻上级精神,细化和明确有关规定。
例如,根据年级全覆盖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班级团队会议、团体指导、心理培训、特殊教育活动、特殊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个例子是,中小学可以在保证全职心理教师数量的基础上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求区教育委员会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每年对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心理健康评价,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生活政策心理成长档案、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预警信息报告机制等。
这些具体规定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硬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学校没有理由忽视。当然,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编织出学生心理健康的立体保护网,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