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流精神分析学派
2018-07-03 16:02:56 梦悠网
心理学发展至今,流派林立,仿佛变幻莫测的江湖武林,各门各派或独树一帜,或相爱相杀,好不热闹,据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流派达二百五十个以上之多。其中被称作心理学第二大势力的“精神分析学派”内部更是各个帮派众多,谁也不服谁。一般心理学界会将精神分析论分为以下五大类,一起来看看是哪些吧!
一、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描述:弗洛伊德认为人受深层性本能的驱动,当性欲望驱动的本我与有人生经验(比如法律或者社会舆论不容许)的自我,以及代表理想道德的超我发生矛盾时候,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心理问题。
经典的分析的基本概念今天还在被广泛运用,如潜意识,催眠,人格,释梦等,没有它的基础就难有后来的各学派。
二、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自我心理学说的就像种庄稼种子本身的生命欲望问题,它本能的要发芽成长。
代表人物:
1、海因兹·哈特曼-Hartmann,1894-1970,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
2、沙利文-Sullivan,1892-1949,美国人,祖籍爱尔兰;
3、埃里克森-Erikson,1902-1994,生于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祖籍丹麦。
他们创立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自我心理学(创立人的有争论)。有学者认为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著名演讲,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三、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
客体关系讲的就像种庄稼种子土壤和环境,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代表人物:
1、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Klein,1882-1960,生于维也纳,德裔,移居伦敦;
2、费尔贝恩W.R.D.Fairbairn,1889-1964,英国心理学家,生于爱丁堡。
1930到1940年间,克莱茵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贝恩彼此影响学术理念,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1943-1944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科学论战,可以视为是客体关系理论建立的标志,它也被学界称为英国学派。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四、现代精神分折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土壤和环境的好坏对种子内部成长的影响问题。
代表人物:
海因茨.科胡特 -Heinz Kohut,1913—1981,奥地利人,1939年移居美国,1964-1965年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1971年发表《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被学界称为美国学派。
核心概念:自体客体,自体,自恋。
关于柯胡特的自恋理论
健康的自恋: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能够扩展他的能力和满足他的需要,它是一种借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不健康的自恋:虚弱的自我,通过假装的自大使自己变的稳定。如果不能维持稳定,就会导致抑郁。
自恋型人格障碍(病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五、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psychotherapy
它是最新的现代精神分析,也是前四个学派的概括,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这个学科进入了成熟的欢乐颂,关于它我会在另一篇文章概述。
代表人物:
1、罗伯特·史托罗楼-Robert.Stolorow,Ph.D,理论创始人,美国人,1942生。
2、奥格登,霍夫曼,米切尔,波士顿小组也参加了疗法的发展。
理论概述:
史拖罗楼在接触了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后,约在1980年开始创立主体间性心理学。
如果说生物,心理,社会是现代医学病因的结论性总结,那么主体间性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结论性总结,它的出现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终结与成熟。
理论特点:
主体间建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建构了他独一无二的组织原则,这些原则自动化地、无意识地操控了他的行为。每个人都自动化根据其独特的心理法则来建构他的经验。
主体间学派在分析建构中关注主体性经验的意义、起源、成长过程中与重要他人的主体间性相互影响,以及治疗中,咨询师与访客·主体间性相互影响所带来的转化。
以上种种,粗浅的介绍了一个关于精神分析论的大致梳理。其实什么流派或理论不重要,来访者并不关心咨询师采用的是何种流派,能够治愈内心的创伤,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精神分析学派并不是一个好坏的划分,只是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自擅长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