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不同年龄的称谓,你都知道哪些?
2018-10-15 15:23:57 梦悠网
有些古言里面,一些小伙伴对于古代不同年龄的称谓傻傻分不清楚,年龄的别称都有什么。于是小编便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弄清楚古时不同年龄的称谓。今天就跟着梦悠情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古代年龄称谓吧。
一、孩童时期年龄的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赤子,初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孩提,幼儿时期,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总角,古代未成年人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诗经 · 卫风 · 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淮南子 · 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二、女子年龄的别称
金钗之年,古代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少女,唐代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就是对十三四岁少女时代的称谓。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指女子15岁。
二八、破瓜之年、碧玉年华,指女子16岁。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唐代李群玉《醉后赠冯姬》中:“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南朝陈徐陵《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
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年龄24岁,也泛指正好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宋 · 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待年、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梅之年、摽梅之年,《诗经 · 召南 ·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三、男子年龄的称谓
舞勺之年,指男孩13到15岁期间学习勺舞。《礼记 · 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指男子15到20岁,成童的代名词。《礼记 · 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 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原本古武舞名,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弱冠,年满二十岁的男子。这时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而立之年,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男子五十岁。
四、老人年龄的别称
耳顺之年指男子六十岁。
花甲指六十岁的时候。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古稀之年指70岁的时候。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米孝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手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期颐指百岁之人。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日其勇,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二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上寿三寿中之上者,最高的年寿。《庄子 · 盗跖》中记载,“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双稀、双庆,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就是140岁。
这些都是古代年龄称谓,知道了这些年龄的称谓,年龄的别称以后就不会犯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