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控制是最坏的教育吗
2019-01-26 17:14:01 梦悠网
家长完全控制就意味着专制、权威、规则,而这个时代我们更希望民主、平等、自由。但到底有控制的教育是否就是坏的教育?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解释。下面 梦悠情感小编 跟大家谈一谈家长控制这个问题。
一、常见的两种家长控制方法
在心理学研究中,父母控制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理,是一种让孩子听从父母要求的教育方式,这一点跟大众的理解没有区别。两种家长控制方法:一种是心理控制,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然后再迫使孩子顺从父母的要求;另外一种是行为控制:父母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获取子女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以管理约束孩子的行为。二者的结果表面上都以控制约束孩子作为控制的条件,但实际上不同的孩子孩子的感受因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和做法而有很大的区别。情感纠纷不是问题,点击 梦悠优课 ,立即领券畅听百门情感课程,轻听每一天,陪伴追爱的你。
二、不同控制对孩子有不同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存在本质差异。心理控制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压力式的、侵入式、完全控制的教养方式,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内部冲突后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同的是行为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指导性的、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行为控制让孩子知道边界和底线而心理控制则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从而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孩子产生不良反应。
三、父母应适度增加行为控制、减少心理控制
1、父母首先要区分看待孩子的行为和个人,即接纳的是孩子个人,但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些要求。因为孩子的行为发生是短暂的、有情境背景的,而孩子个人是整体的、全面的。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忘了把今天用的画具带到学校,下次晚上睡觉前最好自己检查一遍",而不要说"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在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在生活中少说"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少说"把玩具收拾好,听话的孩子妈妈才喜欢""你再不去写作业,妈妈就不要你了"。
2、在无条件爱孩子的同时,更要让孩子能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跟孩子商讨,让孩子参与制订自己的行为规则中去,最后家长和孩子达成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执行规则。父母还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反馈,要科学解读每个孩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注册成为梦悠会员,畅听百门情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