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当巴普洛夫的狗
2018-11-07 10:37:38 梦悠网
巴普洛夫的狗其实是一个证明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 在实验中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就是并没有食物的出现。
一、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的实验证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
后来巴普洛夫的狗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对逻辑思辨的抗拒。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都要响起铃声,于是一段时间后铃声一响狗就开始流口水。这是一条有名的狗。我想起了那条有名的巴甫洛夫的狗。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教育子女也在奉行效率至上,连走路说话这样每个孩子都迟早要会的事情也要着急。恨不能给孩子喂一颗速效成长丸,亦或魔法棒一挥宝宝就能变大变漂亮。
如今的家长 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是这个时代的通病。过去比谁家孩子成绩好工作好嫁得好也就算了,如今起跑线越划越提前,连走路说话这些都要拿出来比较一番。认孩子如何不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起跑线本身就是一个谬论。人生不是短跑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没有哪个马拉松选手会傻得从一开始就抢跑,然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发令枪一响自己的孩子就能冲锋在前。
二、巴别塔之犬
前一阵一个视频特别火,又是个典型的“别人家孩子”。电视里的小孩才四五岁,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谙熟五位数以上加减法,深得一众评委们喜爱。旁白说小孩对数学有着极强的天赋。小孩对着镜头激动万分地说:我长大要当数学家。
我说瞎扯,奥数都跟数学离着远呢,速算什么时候跟数学画上等号了?充其量就是对数字有点敏感再加上后天技巧上的培训,做到并不难我无意抹杀一个孩子的梦想,我也愿祝福他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到底是不是他的梦想呢?很难说得清这是一个典型的“训练”出来的孩子。
在中国几乎从一个小孩呱呱坠地开始,他/她的家长就已经在酝酿着如何训练这个小孩,恨不能就把孙子兵法36计全给用上。孩子如何才能听话?市面上光以这个为核心思想的育儿书就能翻出一大摞。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让自己省事省心。我不敢想像这是在对一个刚刚出生,还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听上去这更像是在针对一个阶级敌人,或是在驯养一条狗。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经像巴甫洛夫的狗(巴别塔之犬)一样被训练成人,吵闹时被怒喝安静了被夸赞,成绩好可以得到奖励成绩不好就换来一顿毒打,越是不喜欢的东西越要被强迫接受,因为你的父母怕你学会“挑肥拣瘦”。渐渐地我们形成了条件反射学着彬彬有礼,学着崇尚权威学着按照父辈的期待去努力成长,可是偏偏学不会真正去爱这个世界。我们对强者奉若神明,我们对弱者建起一堵冷漠的高墙,挣多少个一百万也抹不去心中那团戾气。
当一个家长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驯子之术时,也在一点一点的剥夺着一个孩子最宝贵的安全感。
也许有人会说教养何错之有,千百年来都是这么传承下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宠爱放纵,只会培养出熊孩子。事实上宠爱和放纵,从来不是相提并论的一回事,那些没有家教无视他人感受的孩子,才恰恰是缺乏父爱母爱的产物。他们是粗暴教育的另一个极端,漠视孩子的成长,对其不闻不问。有一年我坐火车,旁边的三岁小孩哭闹了足足四个小时的车程,他的家长始终熟视无睹,低头摆弄手机,没有尝试哪怕一次停下来,和自己的孩子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
钱可以把孩子宠坏但是爱不会。孩子们并不需要那么多锦衣华服饕餮大餐,他们的世界很容易满足,有时他们只想你能多那么一点耐心少一点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