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神经症,你是正常焦虑,还是得了焦虑症?
2022-07-09 14:56:07 梦悠网
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焦虑性神经症,72%的人觉得生活变得越来越焦虑。焦虑继续压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晚上睡不着,白天紧张,心慌气短。
如何处理焦虑,如何判断焦虑和焦虑?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正确对待焦虑
焦虑是一种生存本能,书《向上成长》提到:“焦虑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说明你不断进取,并在寻找出路。”
仔细品味这句话,你就会发现它是正确的。大多数人感到焦虑,是由于本质的驱动力,促使人们设定更强的期望目标。
尤其是在这个外卷的时代,每个人都想上一层:
别人的孩子都在读名校,你的孩子也不差;
别人已经买车买房了,再省你点钱买一套小两居;
如果有人带着家人出国旅游,你至少要带着家人去这个省一次。
这些期望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鼓励大家不断前进,对大家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但是,当期望与现实之间出现错误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无法实现目标时,挫折感就变成了攻击他们的武器。
原本促进大家发展的焦虑,也会发展成病理性焦虑。
这种焦虑会损害他们的健康,使我们出现胸闷、恐慌、出汗、肌肉紧张等症状。
长期焦虑还会影响身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
所以适当的焦虑不是坏事,难题在于我们要把握好尺度,当焦虑早已影响到身体健康,干涉到正常生活时,就必须引起重视。
区分焦虑
如何从三个层面判断适当的焦虑和病理焦虑?
焦虑水平是否与具体情况一致?
大多数时候,病理焦虑的焦虑水平与实际情况不相称。这是因为恐惧水平在我们心中被放大了,的“自己吓自己”。
比如,家人生病了,即使身体健康,也会担心自己会被遗传,甚至日夜思考。
这种情况显然超出了适当焦虑的范围,扩大了事情的严重性。
焦虑情绪可以自主调节吗?
一般来说,他们的焦虑是为了某件事而产生的。
当这件事得到处理时,这种心态就会独立解决,所以这种焦虑是可以自己调整的。
病理性焦虑是累积的,会对很多事情感到焦虑,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
也许没有实际的内容或目标,但总是充满焦虑。
身体症状是否发生
焦虑会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出汗、发抖、心跳加速等,而且持续时间不会太长,通常情绪平静下来后,就会自行缓解。
但病理性焦虑的身体症状,严重程度较重,甚至可能引起慢性疾病,如心悸、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
所以假设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就要考虑患焦虑症的概率。
正确应对焦虑
即使是适当的焦虑也不是坏事,我们该如何学会与之和谐相处呢?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保持合理的期望
期望目标远远超出他们的能力,执着于完成,只会加重他们的精神压力。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预期目标。
有时候承认自己现在做不到,甚至承认自己一直做不到,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保障措施。
消极情绪是一种困境,也是提醒大家做出调整的信号。
当目标是现实的时候,适度的焦虑就会转化为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奔向更强的高山。
学会接受焦虑
人们对焦虑的抵抗力越人们就越焦虑,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和日常生活,所以接受焦虑比拒绝焦虑要好。
要找出引起焦虑的根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心态。
假设事情无法处理,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观念,用另一种眼光看待问题,让事情顺其自然。
比如,孩子的成绩不好让你感到焦虑,那么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也许孩子比同龄人差,所以他们感到焦虑。治疗方法是附加对TA进行指导。假设问题无法处理,我们可以改变想法,例如:
我的孩子也很好,但是其他的孩子比他好,焦虑性神经症,但是总有人会更好,不能因为别人比较好就忽略孩子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