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多数据了哦~
挽回爱情 恋爱技巧 经营婚姻 婚姻指导 变心出轨 婚姻问题 媒体推荐 交友 爱情问题 分手复合 姻缘算命 美妆健康 心理百科
健康 职场 性格 人际社交 家庭关系 自我觉察 教育 婚恋 症状 人群 科普 测试
婚恋情感> 心理百科> 情商

约拿情结: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我愿再谈谈逃避成长的一种原因。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改善自身的冲动,一种趋向实现自身潜能、趋向自我实现或完满人性的冲动。假定如此那么是什么使我们停顿,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呢?现在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马斯洛约拿情结吧。

约拿情结: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一、约拿情结是什么
在这一类对成长的防御中,我愿特别谈一点——因为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我称之为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 )。(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其代表的是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少上进心,或称“伪愚”。它的存在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阻碍自我实现的心理障碍因素。——编者注)
在我自己的笔记中我最初称这种防御为“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逃避自己的命运”或“躲开自己的最佳天才”。我曾想尽可能坦率和尖锐地强调一个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我们害怕我们的至善正如害怕至恶一样,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从大多数的情况来说,我们有可能比我们的实际表现更杰出。我们都有尚未运用的潜能或尚未充分发展的潜能。我们许多人都在逃避我们的体质提示的天职(事业、命运、生命的任务、使命)。我们常常逃避责任,那是自然、命运,有时甚至是偶然事件命令(或宁可说是提示)的,正如约那力图——徒劳地——逃避他的命运一样。
二、克服约拿情结
我们害怕我们最高的可能性(正如害怕最低的可能性一样)。我们一般害怕变成我们在最完美的时刻、在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我们对于在这种高峰时刻看到自己如神一般的可能性感到愉快甚至激动。但我们同时又带着软弱、敬畏和恐惧的心情在这些可能性面前颤抖。
我发现很容易就能根据我的学生来证明这一点。你只要问他们:“你们班中有谁希望写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或成为一位参议员、州长、总统,或者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谁想当联合国的秘书长?谁希望当圣人?你们中间谁愿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通常,人人都突然咯咯地笑起来,羞愧而不安,直到我再问:“假如你不当,那么谁来当?”这自然是真理。以这种方式当我推动毕业生趋向这些更高水平的抱负时,我又说:“你们现在秘密计划要写的伟大著作是什么?”这时他们常常显得很难为情,并支支吾吾,设法避开我。但为什么我不应该问那样的问题呢?除心理学者以外还有谁将写心理学著作?
这时我追问:“你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当然想。”“你受的训练是要当一名缄默的或不活跃的心理学家吗?那样有什么好处吗?那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正确途径。不,你应该想当第一流的心理学家,当你力所能及的最佳的心理学家。假如你顾虑重重只打算做较次于你能力的事业,我就要警告你在你的余生中你将深感不幸。你将逃避你自己的能力你自己的可能性。”
不仅我们对自己最高的可能性有矛盾心理,而且我们对于其他人和一般人性中同样的最高可能性也抱有一种持久的,我认为相当普遍的甚至必然的冲突感和矛盾心理。当然我们敬爱并羡慕优秀人物圣贤忠诚的、德高的、纯洁的人。但是深入观察过人性底蕴的人能意识到我们对圣洁人物所怀有的混杂情感往往是敌对的情感吗?或者对非常美的女人和男人,对伟大的创始者对我们的智力天才,不也同样如此吗?不需要成为心理治疗专家就能看出这一现象——被我们称之为“对抗评价”。只要读点历史就能发现大量这样的事例。甚至我可以说,可能在任何人类历史的探寻中也找不出一个例外。我们肯定爱慕那些体现了真、善、美、公正、完善,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但他们也使我们不安、焦虑、困惑,也许还有点妒忌和羡慕,有点自卑、自惭。他们往往使我们失去自信、自制和自重。(尼采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马斯洛约拿情结
这里我们得到了第一个暗示。我的印象是这样的:大人物仅仅由于他们的在场和他们的伟大就足以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不论他们是否有意要造成这样的影响。假如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一出现我们就会自惭形秽或自卑,那么我们会很容易根据主观投射而做出反应,我们会认为他们极力想贬低我们好像我们是靶子。
于是我们的敌意便可以理解。因此我认为自觉的意识似乎能排解这种敌意。假如你愿意对你自己的对抗评价、对你的畏惧和敌意加强自我意识和自我分析,你将很可能不再对他们怀有恶意。我因而也愿意这样推断猜测,假如你能学会更纯洁地喜爱其他人的最高价值,这也许会使你也喜爱自身的这些特性而不再那么畏惧要去克服约拿情结。
和这一动力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崇高事物面前的敬畏,鲁道尔夫·奥托对此有精辟的说明。把这一点和爱利亚德对神圣化和去圣化的洞察结合起来,我们对于面对神或神圣事物时的畏惧的普遍性就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在某些宗教中,死亡被视为不可避免的后果。大多数文字前的社会也有一些地点和物体被列为禁忌,因为它们太神圣因而太危险了。在我的《科学心理学》的最后一章中,我也曾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提供过医学去圣化和再圣化的例子,并力图解释这些过程的动力学。归根到底它们大都来自在崇高和至善面前的敬畏(我要强调的是,这一敬畏是内在的、有理由的、正确的、合适的,而不是某种疾病或不能得到“治疗”的)。
但我又觉得,这些敬畏和畏惧不单单是消极的、使我们逃遁或畏缩的东西。它们也是合乎需要的和愉快的情感,甚至能把我们引到最高的愉悦点。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自觉地意识、洞察和“为之行动”,我认为也是这里的答案。这是我所知的最好的道路,通向对我们最高能力的接受,通向我们可能已经掩藏起来或避开的任何伟大、善良、智慧或天才的因素。

上一篇:情商与智商哪个更重要 下一篇:梅花5角硬币到底值多少钱呢

相关文章 更多

推荐导师
李秋菊 婚姻家庭督导私教
李秋菊
团队心理咨询督导师
婚姻修复
情感提升
脱单
4.7
收到4341感谢
立即微信咨询
蔡惠生 明星心理咨询督导师
蔡惠生
明星心理咨询督导师
婚姻修复
关系维护
内在提升
4.7
收到2796感谢
立即微信咨询
1分钟提问,专业咨询师在线解答
1
添加微信
持证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私密咨询·专业人工质检
2
接入咨询师
24小时内通过好友,说明您的情感困惑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定制专属私密的情感解决方案
立即微信咨询

热门文章

您可能需要

quexing0601

您可能需要

在线课堂 找专家 免费情感分析
微信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