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悠情感: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父母如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2018-03-12 18:11:37 梦悠网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这孩子怎么讲不通呢!”、“真搞不懂他整天在想些什么?”每当这时,家长会满腹怨气,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 真是孩子不听话了吗?还是时代变了,咱们家长却没有跟得上?“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所以 梦悠情感 小编也希望家长们在看完文章之后,都能够跟上孩子们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
家长“自我中心”倾向的体现
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很多家长难免会出现主观意识,也就是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就是讲人们平时对待各种事物会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势,于是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会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所以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势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家长,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情况比较严重,在他们看来,家长与孩子,家长就是绝对权威。
带着“自我中心”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有些家长也会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这样的家长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家长“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家长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家长们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一)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
孩子长不大,与家长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型的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家长中有52.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的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0%的家长“比其他家长管教孩子严厉”等等。
在家长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二)培养孩子能够去独立做事情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
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
(三)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作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
(四)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
因为孩子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家长就要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可怜而妥协。鼓励他,帮助他,要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就是:一定要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因为不同步的成长,会是亲子关系中最揪心的痛。 梦悠情感 小编也希望每个家长都有力量与孩子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