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回避依恋型人格就真的无法谈一段好的恋爱吗?
2022-07-29 15:21:51 梦悠网
几天前,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除非你是真爱,回避依恋型人格,否则尽量远离回避依恋人格。他还说,回避依恋风格是三种依恋人格中最糟糕的。看到这一点,我不得不在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是回避依恋风格。
我有点不满意。回避型依恋风格真的不能谈好恋爱吗?
所以有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依赖这一概念(JohnBowlby)最初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Ainsworth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三种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矛盾型、回避型。
巴塞洛缪,1990年,人际关系专家(Bartholomew)在三种婴儿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来区分的。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
两个维度结合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型和恐惧型。除了安全型,其他三种可以称为不安全型。
安全型
低回避,低焦虑
你可以与人亲近,建立相互依赖和独立的关系。不要担心被抛弃。他们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值得爱,别人值得爱和信任。
痴迷型
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近,怀疑对方不想与自己亲近,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负面的,觉得自己价值低,不值得爱。我经常在怀疑、爱和恨之间有分歧,我无法忍受。
疏离型
高回避,低焦虑
避免亲密接触,很难相互信任和依赖,追求孤独,所以很容易让你的爱人陷入焦虑。倾向于避免消极情绪和信息。他们经常在关系进展之前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接近他们的尝试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认为自己很有价值,觉得自己不需要依赖别人,所以他们不太关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
恐惧型
高回避,高焦虑
我期待着亲密的关系,但我表现出犹豫和抵抗,因为我害怕受伤。想要依靠,想要独处。这种对依赖的抵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相对消极,害怕被拒绝,或者担心他们不能离开彼此,所以他们防止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进入亲密关系后,我担心被抛弃,经常感到害怕。
看完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回避型可以细分为疏离型和恐惧型。在这篇文章中,我称之为回避型。
首先,应该承认,回避依恋风格确实很难进入稳定的关系。甚至很难进入亲密关系。没有反应的爱真的很痛苦,也很麻烦。
最初,我不想给自己和他人贴上回避依恋风格的标签,或者其他标签。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件事,我觉得贴标签也有好处。
当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商品的价格、使用方法、保质期、使用等信息时,我们会感到不安全,害怕未知。
假如有了商品的标签,我们就会感一种清晰和确定的感觉。标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
因为有了标签,我们就会有一种控制感,我们就不会那么迷茫和害怕了。因此,贴标签也是有益的,这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事物。
在认识一个人之初,给他贴上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对方。
由于标签会带来相应的歧视,许多人讨厌被贴上标签。但是这并不是标签这个中性词的原始功能,只是与标签的使用有关。
我们可以给人贴上标签,但要意识到标签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最重要的是标签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和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虽然我给自己贴上了回避依恋风格的标签,回避依恋型人格,但我也知道这种状态是不固定的。我不太害怕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