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需要什么,边界感模糊是成年人的社交雷区
2022-05-16 11:55:25 梦悠网
有时候,别人的行为或言语,社交需要,总会让我们隐隐感到不舒服,但真的大张旗鼓地说出来,似乎真的是一件小事。
比如我自己,从毕业到现在,基本上还是住在合租房。一般来说,厨房是一个公共场所。
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室友,就是不跟我打招呼,擅自使用自己的厨具。
说实话,当我知道的时候,我感到有点不舒服。首先,我不想让我的厨房用具另外,如果对方真的需要借用,我希望在征得我同意后使用。
以前,遇到这种事情,我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小气,不就用厨具?
自从我读了丁十三的《情绪稳定,人生自洽》这本书,我明白了,那不是我的吝啬,而是对方边界的模糊。
1.我们需要避免无边界的社交
网上有个帖子,问大家死后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最喜欢的一个答案是,手机密码被破解,浏览记录和聊天记录被别人看到。
后面还有很多帖子,说这一幕,想想都觉得社会死了,就像又死了一样。
在当今社会,礼貌地回避对方的手机。电脑屏幕等,几乎是一个常规。
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例如,你的亲戚和朋友问你一天能挣多少钱?或者在你有了一个对象之后,直接询问你的对象的工资和家庭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知道对方没有恶意,但我们还是会觉得对方越界了。尤其是对于很多不熟悉的人来说,交谈真的很尴尬。
作者丁十三在学校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每次她的同学去食堂,总是忘了带饭卡,总是让丁十三帮忙刷卡,刷卡后也不还钱,只是含糊其辞地说下次,我请你。
后面丁十三提醒她带饭卡,她还说,你怕我刷卡吗?一点饭钱,不要那么斤斤计较?
就这样,没有边界的社交,一方没有恐惧,一方有苦难,最终只能破裂关系。
2.边界感这件事,与我们从小的教育有关
对于婴儿来说,没有边界的概念。就像生命的早期,个体和母亲是一种完全共生的状态。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他不知道你和我的区别,他会把一切都当成自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两三岁的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不同。
在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即使照顾他的人离开了,孩子也不会感到害怕,他可以实现良好的个性化分离,这是形成边界的第一步。
家长的教育在后期也很重要,家长可以正确引导,即使是小事,也不能模糊边界的概念。
例如,我们经常根据价值来判断它是否需要另一方的同意。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孩子。当他们看到别人吃糖果时,他们不得不抓住对方手中的糖果。另一方没有给予。许多父母喜欢保护他们的孩子。他们认为这只是一块糖。他们的孩子怎么了?
就像那东西只要没有多大价值,就可以随意放弃。
如果从小养成习惯,孩子就分不清你我的概念。
互联网上有一个笑话。一个孩子问他的母亲,我们家的一切都是我的吗?在得到父母的肯定回答后,孩子问,现在等于你住在我的房子里吗?用我的钱?
事实上,这是一种边界感。真正有边界感的人,我可能知道你会同意我这样做,但我仍然会得到你的同意,不管我们的关系有多好。
3.学会调整自己的边界
正如哈曼特所说,如果自我是一座城堡,那么我们的心理边界就是城堡外的护城河,而护城河的宽度则取决于我们自己。
过宽或过窄的边界范围不是一件好事。
边界范围过宽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倾向。
他们会有习惯性的批评、指责等硬控制,也会有撒娇、苦肉等软控制,或以身作则、大谈恩情等无形控制。
而且边界范围太窄的人,会有比较强烈的依赖、奉承、过度阐述等情绪。
作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人,我们不需要被别人控制,也要学会不控制别人。
关于如何合理调整自己的界限,《情绪稳定,生活自洽》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为自己设定底线。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底线是我们最低的接受度。
在生活中,回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底线。
然后让自己说不。很多时候,我们心里可能显然不愿意,但我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忧而妥协,比如害怕冲突和对自己的偏见。
我以前就是这样,不太擅长拒绝别人。但是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拒绝别人,有时候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最后,能够坦诚地与他人沟通。
就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好恶。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底线,我们可能会避免很多问题。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观察文字,社交需要,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