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钝感力?如何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2018-09-28 17:25:41 梦悠网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汇叫做钝感力,那么什么是钝感力?钝感力强的人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孩子的这种能力要如何培养?下面梦悠情感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什么是顿感力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中文里连钝感这个词也不常见,只听说在科技领域有钝感机理、钝感剂等说法。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顿感力
1、要培养孩子身体的“钝感力”
饮食均衡,让孩子多吃点杂粮。根据卫生组织的标准,身体好的指标之一就是“食得快”,吃饭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而很多人都容易挑食,对食物特别敏感,一言不合就爱生病。比如身边的一位朋友。她动不动就感冒,吃根油条就上火,也很容易过敏。因为每次吃完都容易拉肚子,所以公司聚餐她都很少参加,也因此错失了许多机会。
问起来,她说小时候爸妈特别注意她的饮食。因为害怕上火,只让她吃有营养和清淡的食物,她长这么大,连炒鸡蛋都没吃过,更别提什么路边摊了,因为妈妈说容易上火,闹肚子。这就不难解释了。反观很多从小被放养的孩子,什么都吃,长大了也就有这种“钝感”,吃什么都没问题。其实,孩子的抵抗力是很强的,如果想要培养他们的身体钝感力,建议父母可以在孩子小时候多给他们吃点“杂”的东西,不要太局限只吃特定的或者有营养的东西。只要不是有害于健康的食物,都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三、冷静对待孩子受到的“伤害”
小孩子不懂事,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打小闹。这时候作为父母的,就要冷静看待了。很多情况下,当小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其实他们是没多大感觉的,但是有些家长看到后,就要帮孩子讨回公道。却不知这种做法,反而是在暗示孩子,你受到了伤害,你要在意这件事。长此以往,就会提升孩子对人和事的敏感度,降低孩子的抗挫能力,甚至变成玻璃人儿,使孩子就更容易受伤。这一点父母们可以参考《妈妈是超人》里的胡可。当两个儿子在车上及家里打闹时,她基本都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一会哥俩就自己好了。
所以,孩子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如果不是很严重,家长尽量不要急于介入,而是静观其变。相信并鼓励孩子去自己解决和消化,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算他们不能自己解决,也应该大事化小,息事宁人。大人不要人为的去强化和制造矛盾。小孩子之间的事情,是很容易忘记的,忘记了就不存在伤害。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家长也不要太过敏感,把事情往开了看,告诉孩子为人处事要宽容大度,即便是错在对方,也不要因对方的错误而惩罚自己。善于谅解他人,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受益的首先是自己。
四、要让孩子敢于面对失败,不怨天尤人
我们经常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两夫妻在路上遇到不顺,一方对另一方说:“我早说过这条路不行的,都怪你,害得我们走了弯路。”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同样的语言和口气埋怨:“都怨你!”显然,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是没有道理。他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暗示孩子,遇到问题可以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孩子其实是单纯的,父母的言行无时不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父母只知道抱怨,那孩子面对失败也不能坦然接受;但作为父母,在失意落魄的时候能敢于担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淡定从容,那孩子往往也能跌倒了再爬起来,能屈能伸不惧怕失败。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失败首先是自己的问题。但是失败了没有关系,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吸取经验教训,慢慢改正过来就好了。以后,在孩子身处逆境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埋怨自己,而是可以理性地分析原因,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所在,慢慢从失败中站立起来。
五、不溺爱孩子,不让他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孩子天资聪颖,但长大后却没有取得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而这又往往是家长溺爱的结果。在家里,长辈把孩子宠得像个小公主小少爷,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百依百顺。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他们。等到了学校,出了社会,孩子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便很容易受不了。就像最近报道的,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被批评后,受不了就跳楼自杀了,留给他们的家长的只有扼腕叹息。
所以父母们从小就不能溺爱孩子,而是要有意识的去让孩子吃点亏、丢点面子、受点委屈、经受一些挫折,让他的脸皮厚一点、肩膀硬一点、心大一点,这不是当家长的低人一等,不是没有面子没有尊严,而是让孩子经受人生的历练,这是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