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男子汉成为稀缺,拿什么“拯救男孩”?
2018-09-18 17:14:44 梦悠网
《拯救男孩》是中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最新力作,在这本书中也是提出了很多犀利的观点,拯救男孩行动,刻不容缓。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拯救男孩读后感及一些看法。
一、要放大父教在当下教育中的构成和分量
教育学认为,母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父亲带来价值感。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性的温柔体贴,也需要父性的威勐健壮。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这就是父教的“不言而教”的熏陶影响。他无形中会将男性自身的力量、阳刚性格、桀骜不驯等男性性情,传递给男孩子,让他们具有“雄性基因”。父教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拯救男孩行动,是刻不容缓的。
遗憾的是,当下很多幼儿园和小学,男教师非常少,学生受到的多是柔性的影响,想不绵柔都难。再加上家庭文化,一向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很多父亲对教育孩子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女人才干的活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男孩子没有体验到,或者没有能从灵魂深处认识到,男性应该具有的风风火火的青春个性和能量,怎么不形成成长缺憾呢?
因此,学校的教师构成多一些“爸气”,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编制的调整,多增加“男阿姨”、“男教师”的总量,满足男孩子们的发展需求。父亲在家庭中也应该担当起教育责任,多去陪陪孩子,在孩子最孤独的时候,也能送上最贴心的安慰,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对抗性、竞争性体育项。这样的影响多了,男孩子的阳刚个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拯救男孩”的目的。
二、多一些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
大千世界只有保持了多元多样化,才能释放出更多美丽,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张扬了个性多元化,孩子的发展才能更充分。比如男孩子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喜欢奔跑,活动能量大,评价体系,就不能一味用女孩子的“安静”、“听话”,当成最高标准,去束缚男孩子们。甚至将好奇、好动的男孩子,打入另册,无情淘汰等等,“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8小时课,这是一种摧残。”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小学,为了提升所谓的管理效果,班主任和学校评价,多将整齐划一、规规矩矩,当做了最高标准,将“听话”放到了第一位。男孩子好动、好奇的优点,在评价制度面前,成了致命的弱点,这些孩子不得不收敛起自我个性,学会驯服和听话。久而久之,错过了天性的舒展、最佳的人格发展阶段,也就容易养成“男孩儿发展女性化”的不良态势。
要让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落到实处,建立针对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许他们“闹一闹”,允许他们张扬个性和活力,多一些转化和爆发的机会,多一些耐心期待。正如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所言,“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多一些“因性施教”意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接纳、正视这种差别意识,用新观念推动新行为,男孩退化的现象才有望得到纠正。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拯救男孩读后感,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也可以找找孙云晓老师这部《拯救男孩》来看一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