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是修养的一种
2018-10-25 16:08:06 梦悠网
你觉得你个人的修养体现在哪里?有修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学会提问、学会倾听是修养吗?梦悠小编来给大家讲讲什么是修养。
一、学会倾听,是修养的一种
学会倾听,是一门艺术,一种素养。我们在与人聊天中,常常会打断别人,或是被人打断。有时候,我们打断别人,是觉得我们懂得别人的心思,正如我们常爱说的那句话:“我懂你的意思。”可别人却还没说完。若是说对了,对方尴尬,若是说错了,自己尴尬。
有人开玩笑说:“嘴巴总是闭着的,而耳朵总是敞开着,是因为自然塑造人类,要我们多听少说。”听人把话说完,是最基本的礼貌,也是最基本的修养。前阵子,有一个比赛起了点风波,选手还没比,就被评委赶走了,是听也没听,果不其然,这种不礼貌的否定行为,招来的,是社会对这位评委本身的否定。
学会倾听,是一种难得的修养,也是生活的智慧。
德谟克利特说过:“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
而贪婪是自私的表现。自私的人一般都很狭隘,他的心里只有自己,自然不会倾听别人说什么。
前段时间,《声临其境》第一季的收官镜头中,张铁林的一个小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配完音回到后台的张铁林觉得有点饿,就拿起桌上的食物准备吃。恰在此时,下一个就要出场的张国立讲起了自己的配音经历。
听到张国立说话,张铁林立马放下手中的食物,认真耐心地听老搭档讲述着他的过往。
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表现出了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倾听本来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纽带。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也应该为对方留有发声的余地,这便是智慧。
经常倾听,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倾听是我们抚爱别人的最好方式。”一个只有倾诉,却没有倾听的家庭,必将缺少温馨、和谐与真爱,难免危机四伏。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曾提到了父母的关系:“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妻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两个人一生长河一般的对话,听起来甚至好像在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
后来我父亲辞职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会详细地向母亲诉述,比如为什么事,涉及什么人等等。他们俩还会一起分析、一起讨论,现在想来,那些案件都可补充《人性与世态》作为生动的例证。”
这种夫妻相处之道,后来深深影响着杨绛的择偶观,以至于她和钱钟书两个人也有一辈子说不完的话。
我们常说和一个懂你、陪你说话的人一起生活过一生,是这一生追求爱情的意义。
倾听,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对方一丝忧伤的宣泄,一个美好的憧憬,哪怕只是对一款新衣的津津乐道或对一桩有趣传闻的转述品评,无不期待你的倾听。
倾听,会使人感受到爱的折射、心的相通、情的交融。
卡耐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这句话正是为了告诫我们要少说多听。
如果你留心生活,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的幽默风趣,而是都能静静地听完身边人说的话。
学会倾听是对别人极大的尊重,也是真心实意关心别人的表现。
倾听里藏着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愿你我都有。
二、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会不会有人奇怪,提问也要学吗?有问题就问啊这不是很正常吗?其实,学会提问,也是修养的一种。学会提问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所谓主动学习,不仅仅是指有求知欲,能主动提问,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主动思考,他们的提问不是漫无边际的问“怎么学好语文”“这道题怎么做”“这个课怎么上”,这是推卸责任,推脱问题……真正主动学习的人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有针对性地提问,并且在你解答之后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来应证对错,甚至会提出更深的问题跟你讨论,而我自己也会在这问答中得到惊喜和愉悦感,大概这就是所说的“碰撞的火花”吧。
而主动学习的人还知礼节就让人更心甘情愿地为他解答了。夜深了,会说“太晚了,您先休息”;工作时间会说“您先忙,有空再回复我”;问完问题或者上完课会说“老师,辛苦了,谢谢您”……这些其实都是基本礼仪,但是有时候真正心诚的人才能做到。蛮横提问,或者纠缠不休,也是让人很尴尬的,毕竟提问和解答也是一种获取和付出的过程。一味自私索取却不知体谅别人和尊重别人的付出,那是很难让问答有良性循环的。比如上文所说的孩子,不管是其母亲,还是后来孩子本人的提问都是彬彬有礼,问题即使再多,都让人心甘情愿地解答。
其实有时候看一个人提问的姿态和问题质量,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涵养。学会提问,就是学会思考的过程,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想要得到的答案也往往是答案的思路而不是答案本身,那么这样的提问就是一种再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它比得到答案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