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的介绍
2018-12-24 22:17:46 梦悠网
怀孕、堕胎、出国、车祸... 过去几年的国产“青春片”里,这些被主创人员用得乐此不疲的元素,最终却让“青春片”成为“烂片”的代名词。 梦悠 网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七月与安生的剧情简介吧。
一、七月与安生
仿佛没有这些轰轰烈烈的狗血事件,你就没有青春。可这些标签在迅速吸引人的眼球之后,又迅速地归于鸡肋。它们把人的生活与命运,描述得太过于剧烈而且是一种表面的剧烈,对人暗潮汹涌的内心却丝毫没有触及,于是剧情显得天真又愚蠢,最终耗尽了人的耐心。
如果不是围绕着爱情的声嘶力竭的纠葛,那么我们怀念的青春里的痛苦和成长到底是什么?中秋档的院线片里,《七月与安生》颇有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当然并不完美,但在面对人复杂的内心时,它至少展示出了面对复杂的勇气。这种复杂甚至不单是属于青春的,它更可能会伴随许多人的一生:面对生活与命运的选择,你是顺从还是反抗?
二、七月和安生你更喜欢谁?
关于“成长和教育”这件事情,似乎人人都有话可说。有的可以从公共教育开始谈起,小到老师班主任、学校教书育人是为应试还是快乐学习,大到教育资源均衡与否;有的从家庭教育开始谈起,从出生起跑线说到人生终结时;还有的从自我认知的历程开始讲,有的人在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路上越走越坚定,有的人在尚未决定要不要与现在做个了断前犹豫不决。
三、青春片,一度成为“烂片”代名词
“成长和教育”,它可以成为观照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能窥见整个社会成员想要达到的目标取向。它催生了一个类型片:青春校园题材。这个类型片现在却暂时限制于描绘青春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多么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上。
它更乐于消费现代人的怀旧口味:对于过去的回望,或者是指向一些旧物(游戏机、BP机、磁带、运动裤),或者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毕竟这30年的变化如此之大),又或者是纯粹的体验(那时的爱情、事业、生死和宿命)。通过七月和安生电影的叙事,这样的怀旧便变着花样让观影的人从视觉上逃离“现实”,到回忆里到他人的故事里,到一些东拼西凑的图像里去感动一把。
四、七月安生的青春片
虽不否认,这其中可能还是有一些诚意之作,但在一个高票房不等于高口碑的观影时代,这些作品就像是工厂流水线作业,不计后果地复制和生产出来。一些看上去比18岁不知道大出了几轮的演员们,成了这个类型片的提线木偶,不知疲倦地登了台。
有很多人都是抱着“我看你还能拍多烂”的心情来看电影看剧。出于偶然今年就这样在电影院里遇到了七月安生,而出乎意料,它细腻之余还有点感染力。虽然时间线有点长——跨越了10几年,但它的格局很小细算一下其实就是3个人的故事。它的关怀也不大,不是借演员的台词直白地说个做人的道理,教你什么样的成长之路才是最酷的,什么样的权衡才是最稳妥的,反倒是每个人都有一点复杂的人性。这种复杂展现给不同的人,便会有了不同的样子,形成一个不同的故事,而且,一个故事比一个故事来得悲伤。
第一个故事就是网络小说,作家“七月”讲的故事,故事发展到最后是:“七月心里很清楚从那一刻起自己和安生注定要过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安生仿佛变成了安稳的七月,七月也变成了流浪着的安生。”第二个故事,是作家“安生”讲给家明的故事,故事发展到最后是:“安生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我想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样。”而第三个故事,是安生的真实记忆,即七月在27岁死亡的故事。
有人说苏家明的角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两个女孩的爱与恨中,他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在七月的故事里,七月始终最爱的是自己,她无论是从小生活的环境,还是后来对待友人安生、对待爱人家明都自愿让自己成为那个“完全被动”的人,自18岁三人的相识开始,另外两个人便一直在“跑”,她一直在原地等待着被选择。而在安生的故事里,安生始终最了解七月,她所有装作是“有趣的”样子,都是因为她想要的,其实是最安稳而“无趣的”七月的生活,恰是因为得不到,所以一直在逃。
梦悠情感,国内领先的一站式女性情感成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