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需要恋爱课程?
2022-09-19 11:32:48 梦悠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挤不进去。”恋爱课程,这篇微博评论生动地描述了武汉大学最近的评论“爱情心理学讲座”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
爱情的话题总是自带的“流量”。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新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一飞……高校教师的爱情课开了一门火,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的流量。
此前,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爱情课程。
在这种需求的背后,隐藏着当下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大学爱情课能给他们想要的答案吗?
快速时代快速恋爱
别人都恋爱了,我要不要跟风聊一个;被拒绝后如何选择;长期单恋的人怎么能放手?……在爱情开始之前,有很多学生“无情”地块在门口。
一旦进入爱情,学生们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顾问金凤仙总结,如沟通困难,“爱在心口难开”,羞于表达,或双向交流中的词语无法表达;矛盾中的困境,当矛盾出现时的困惑或困境;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平衡是陪伴更多的伴侣或更多的室友。爱情的亲密会带来朋友的疏远,导致矛盾;如何在长时间的异地恋和爱情之后的平淡期做出选择;爱情中的性冲动和性生活混乱。
梁永安在短片中提到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年轻人在坠入爱河之前就在一起了。他们不知道爱和爱的区别。他们感到非常喜欢和快乐,这就是爱。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彼此之间的恩惠。
“很多人一旦进入恋爱状态,就说该说的,吃该吃的,看该看的电影。……一切都有了,形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但内部,基本的东西还没有解决。真正的爱情需要对对方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刻的价值确定。”梁永安说。
段新星的经历是相似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的爱情也迅速成化。然而,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深切关怀。一个人把自己托付给别人,这是两个生命融为一体的感觉,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他们似乎不太关心爱情背后的复杂内容,处理起来有点随意。”
这样的爱情状态让年轻人很难保持长久的爱情,这在他们的爱情中包含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担忧。梁永安在与段新兴的对话节目中解释说,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时间被资本编程、粉碎和重组。每个人都可以平静地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去爱。这两件事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背后是大学爱情课背后
实际上,学生面对上述困惑,不知所措,希望寻求帮助,得到答案,这是大学爱情课开一门火的重要原因。
“此外,大学生的年龄组是人体功能最旺盛的阶段。在繁荣的成年之前,会有正常的注意力、兴奋和对异性的好奇,这是爱情课程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金凤仙说。
“大学生面临着从青春期到成年的过渡。他们需要完成自我探索,更全面、更深刻的自我意识,更理性、更稳定的自我体验和监管,并学会爱自己。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入成人升级,学习爱,思考伴侣和家庭,尝试生活中的新角色和任务,作为一个社会人士来理解爱,触摸爱。”金凤仙解释说,爱情课程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
“基于亲密关系的爱情关系的建立满足了人们对所有权和爱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意味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和相互依赖,这有利于人们建立一个持久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在生活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也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爱情心理必修课》由段新星团队所作。
“关键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中,情感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相对缺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和长辈很少传达亲密关系的处理方法,随着社会方式的改变,与同龄人打交道时需要处理亲密关系的情况越来越少。”段新星直言,学生缺乏学习情感处理方法的机会。
梁永安曾经说过,那些没有经历过情感教育和恋爱的人突然想要开始一段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突然回到小学一年级一样。
不过,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属于研究生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
段新星认为,大学爱情课可以树立一种更健康的爱情观,帮助那些恋爱或渴望恋爱的年轻人,少走弯路。
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怎样恋爱是一件可以通过课程学习的事情?
爱情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复杂知识,涉及生命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以心理学为例,心理学对人类的情感、情感、关系等等“感性”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很多关于爱情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早有分析和答案。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爱情是有章可循的。不过,很多人只看到爱情不讲道理的一面。”《中国科学报》中的段新星。
“我经常告诉学生,坠入爱河不仅与身体有关,而且与大脑有关。身体在场,大脑不在场,这样的爱很容易出错。前提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爱的理论知识、爱的心理规则等。”段鑫星说。
什么是爱情心理学
2017年,段新星在学校开设了一个海量开放的课程爱情心理学。
2018年夏天,这门课程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目前已有六七百万的访问量。
本课程从什么是爱情开始,系统梳理爱情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性别差异,稳定爱情的心理规律,示爱择偶心理,以及爱情挫折心理和爱情发展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和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段发现学生不是没有爱情,而是不能好好谈论。“爱情容易相处难”的表现。
因此,她联系了实际案例,重点介绍了如何管理爱情中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冲突问题。典型的主题包括:你喜欢爱吗;对于亲密关系,最好是相似或互补;如何面对伴侣之间的争吵;如何看穿爱情中的谎言;如何面对它?“妒忌”;怎么说分手等等,很接地气。
此外,段希望在这门爱情课上传达一些核心观点。例如,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的爱情”,有的只是“完整的爱情”。
组成“完整的爱情”心理基础是双方的健康“心智”及“自我”并且需要双方在检查中不断完善。
虽然相爱是两个人的事,但完成的永远是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只是通过另一个人来扩大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金凤仙说,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设置爱情课程的角度来看,学生首先要想让“知爱情”通过心理学的定义,让学生懂得完美,理性的爱情有物质基础,有社会条件,有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吸引。
可以和学生谈谈爱情的成分,什么因素需要保持完美的爱情。
然后,帮助学生“辨爱情”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区分清楚“爱”与“喜爱”因为只有明确了什么是爱,才能看清楚对方是谁。
再引导学生“养爱情”如何管理爱情,学会爱,学会适度表达爱情,处理爱情中的矛盾。
当然,缺失的部分也要结合生理发育来弥补“护爱情”例如,制定一份“分手自爱手册”通过性教育的科普,如何接受分手,引导学生在爱情中自爱。
金凤仙认为,大学爱情课程应该结合案例分析,利用课堂讨论、辩论和课后资源推荐,使爱情课程更加生动实用。
“大学爱情课程的目的不是教每个人成为学习爱情的学者,恋爱课程,而是成为爱情的受益者,爱自己,爱别人。理论与实践的学科设计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不仅能解决学生的疑问,还能帮助学生走上爱情之路。”金凤仙说。